據(jù)哲東設計小編所知,很多的設計師前期由于與制作方溝通甚少,因此在前者設計出來的圖樣可能并不適合直接應用于機械化制作,這就須根據(jù)制作方的意見或要求而修訂設計。
某制作工坊的負責人華納(Metford Warner)就認為由葛德文和青睞哥特風格的設計師博格斯( William Burges)推出的圖樣過于“瘋狂”,因而不適于機械制作;設計師克蘭則更為徹底,他堅決拒絕為適應機械制作和商業(yè)化需要而進行設計,他甚至拒絕“命題作文”,不接受任何由他者所給定的風格進行設計,在他為華納提供的一些壁紙設計中,不少完全出乎華納的意料與期待。
設計師與制作方的合作僅僅是壁紙生命流程中的一個方面或一個端點,它只關乎壁紙的“問世”,而壁紙的實 際使用等則有賴于商戶或裝飾師們的作為,同時也受當時的一些設計雜志或書籍之推介的影響較多。對于普通消 費者來說,書報、商店、畫廊、工坊的樣本間等是他們對壁紙進行全方位了解的重要渠道。當時的壁紙制作方一般每個季度會推出一到兩本關于新的壁紙作品的推介手冊,通過工坊自己或經(jīng)銷商等渠道“廣而告之”,從而提高其作品的市場知名度。每一期推介手冊一般包含iso-soo幅壁紙例樣,此外還曾有過多達800幅的,由此可見當時 壁紙生產(chǎn)之繁盛。這些推介目錄通過經(jīng)銷商而到達具體的裝飾師手里,然后由后者進一步推薦給終端使用者,而 使用者的最終選擇一般都會就風格與價位等問題對裝飾師的意見有所參考。
經(jīng)由上述設計師、制作方、經(jīng)銷商、裝飾師、使用者等多個環(huán)節(jié),壁紙的相對整全的“生命意義”便最終得 以基本實現(xiàn);而在更早的時期里,一般的情況是設計師與制作方合二為一,中間幾乎沒有經(jīng)銷商這個環(huán)節(jié),可以徑由制作方將壁紙直接提供給使用者。19世紀末期的這種中間環(huán)節(jié)的增多,是近代經(jīng)濟社會形態(tài)發(fā)生了面向多元 、商品、市場的變更的結(jié)果。